天天视讯!村歌嘹亮,唱响乡村振兴交响曲

时间:2023-04-12 06:02:14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热点观察】

作者:刘婷婷(临沂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

国家有国歌,军队有军歌,学校有校歌,你可能不知道,很多村子也有村歌。比如,浙江省江山市200多个行政村拥有自己的村歌,广东省博罗县开展“一村一歌”乡村文化建设工程,全县农村即将实现村歌全覆盖。


(资料图片)

近年来,全国各地的村歌创作咏唱活动十分活跃。刚刚在河北涿州闭幕的2022中国村歌大赛,就吸引了近千首作品参赛。一首首浸润着泥土芬芳、充满了乡野气息的村歌,不仅承载着农村群众的乡土记忆,也记录着乡村变迁和振兴的轨迹,抒发着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记录乡村风光,传承乡土文脉

“青青的茶园哟,满呀满山岗;茫茫的云烟哟,绕呀绕山间;鸟儿高歌哟,美丽乡村……”寥寥几句歌词即勾勒出一个小山村的旖旎风光。通过何家村村歌《美丽何家村》,人们立刻会对这个杭州的小山村形成一个初步印象:美!

记录乡村风光、描绘村容村貌是很多村歌的共同特点。相较于“我们村地处哪里、田有几亩、人有几户”之类的文字介绍,这类村歌能够让外人快速了解一个村庄,迅速捕捉到村庄的特点,对村庄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九华深处走出霄坑的身影,龙袭山泉流淌着霄坑诗情。”安徽省池州市霄坑村村歌《九华深处 神奇霄坑》,旋律悠扬,优美动听,全面介绍了霄坑村的地理位置、村情特点、自然风光、文化底蕴等,堪称音乐版“霄坑村简介”。

人们常用“说的比唱的还好听”来讽刺一些话虽然动听,但都是骗人的空话。这句话也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唱出来的”是好听的。从传播学角度看,音乐是一种语言无法表达却可直击人心的传播方式,“唱”的传播效果肯定比“说”要好。所以,无论是何家村,还是霄坑村,不仅谱写了本村的村歌,还制作了村歌MV。借助互联网,乘着歌声的翅膀,这些村子的声名得以远播,为村庄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舆论氛围。

很多村歌创作者,不仅用村歌描绘乡村风光,还会把村庄的大事记、历史、文化、习俗等都写进歌里。同时,曲调往往会最大化借鉴使用当地的音乐元素,有的直接套用当地民谣、山歌的旋律。比如,重庆市城口县龙田乡联丰村村歌《山水联丰》,调式采用了当地的“薅草锣鼓调”。歌词中既有到山中挖药材、采蘑菇等过去日常生活的细节,也有黑熊掰苞谷、野猪拱洋芋等山村野趣。一些当地的老人听到这支村歌,会两眼放光,笑得合不拢嘴,那一刻,他们关于过去生活的记忆被歌声唤醒。因此,作为村庄的文化名片和有声符号,村歌还承载着乡土文脉和村民们的集体记忆,是现代人寄托乡愁、联结故土的情感纽带。每一次唱响村歌,都是一次对村庄历史和乡土文脉的重温以及对乡情乡愁的咏叹。

凝聚人心士气,塑造良好乡风

常言道:“饭养身,歌养心。”这是很有道理的。村歌作为精神食粮,能够为村民的心灵带来滋养,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凝聚人心士气、塑造良好乡风的作用。

首先,各地的村歌无不蕴含着劝人向善、催人向上的内容,充满了满满的正能量。比如,“大河涨水小河满,文凤儿女尽欢颜,留住青山是金山,凤凰飞在彩云间。”从重庆市武隆区后坪乡文凤村村歌《文凤之歌》中,我们可以看到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四川省泸州市纳溪区新乐镇大河村村歌《大河奔腾》则直接这样唱道:“大河欢歌千山过,文明风尚广传播,家风民风质朴又纯和,希望的田野生机正蓬勃……”直接把好乡风的要求和标准写进歌词,是对村民们的提醒和规劝,会对村民形成一种无形的道德约束。久而久之,村民在歌唱和聆听村歌的过程中,可能就会把村歌里的道德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其次,以村歌为载体和切口的公共文化活动在各地农村频繁开展,大大丰富了农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了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有助于化解邻里矛盾和社会戾气。比如,村歌已经覆盖三分之二以上行政村的浙江江山,每年开展各类村歌活动三四百场,参与群众十几万人次。自从有了这些村歌活动,村民们不再围着麻将桌转,一有空闲就聚在一起学村歌、唱村歌。村民们村里唱、镇里赛、市里演,在歌声中找到了自我归属感、集体荣誉感和社会责任感,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有人说,村歌是用歌声换心声的歌。此言得之。在一首首村歌的咏唱中,村民们把对生活的热爱、对未来的期盼都融进了歌声。唱村歌既是愉悦身心的方式,也是凝聚人心的手段。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为了更好地凝心铸魂,需要大量的村歌在农村唱响。可是,现在仍然有很多村子没有村歌。我们希望广大音乐工作者能够走进乡村,为农民朋友创作更多提神振气的村歌作品。

激发乡村活力,赋能乡村发展

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村歌除了可以记录乡村风光、传承乡土文脉、凝聚人心士气、塑造良好乡风,还是激活乡村内生动力的重要抓手,在一些地方甚至成为带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金钥匙”。

浙江省江山市大陈村的例子十分典型。2008年,大陈村创作了《大陈,一个充满书香的地方》《妈妈的那碗大陈面》两首村歌,开创了江山村歌创作及传唱的先河。十几年来,大陈村以村歌为切入口,逐渐衍生出“一首歌、一台戏、一条街”等一系列文化产品,并结合村歌文化传承,发展起文旅产业。2019年,大陈村接待游客26.8万人次,游客过夜率从年初的10%提升到51%。村民人均年收入也在十几年间翻了三番。

2022年3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六部门印发《关于推动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意见》,明确提出“鼓励音乐工作者、音乐企业、音乐院校、音乐类行业组织等深入乡村采风、展演和对接帮扶,加强对乡村传统音乐的创编、提升,创作一批形式多样、内容健康的音乐作品”。在政策的激励下,不少音乐工作者来到乡村,帮助农民创作村歌。这些音乐工作者来到乡村的最大意义,不是帮村民们写了多少村歌,而是在创作村歌的过程中,唤醒了村民的主体意识,激活了村民的自主性。

重庆市巴南区东温泉镇鱼池村村歌《云上鱼池》的创作过程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创作者刚到村里采风时,不少村民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态度,不太愿意配合采风工作。后来,村民们发现村歌写的都是他们的生活,于是不仅主动帮忙找素材、想点子,有的还写起了歌词,甚至为了支持创作而自发捐款。创作村歌的过程,让村民们认识到,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他们不是旁观者,而是参与者。这种主体意识的觉醒意义重大。因为农民才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如果没有他们的主动参与,仅靠外部输血式帮扶,乡村的内生动力就无法激活,乡村振兴的目标也就很难实现。

令人欣喜的是,在创作村歌、学村歌、唱村歌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村民认识到自己是有力量的,认识到自己可以也应该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他们正踏歌而行,积极主动地行走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中。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12日 13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