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块头”有大智慧——江苏无锡锡山区建设高标准农田

时间:2023-04-20 05:42:4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苏雁 光明日报通讯员 江言

日前,江苏省无锡市入选农业农村部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无锡市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耦合,整合种源、种植、收购、中转、加工、包装、物流、仓储等全环节全要素,实行全程质量把控和可追溯,无锡高标准农田建设形成了最新一代农业“数字引擎”。眼下,在无锡太湖水稻示范园,春田春管到了重要关头,无锡锡山全区9万余亩高标准农田内,到处是生机勃勃的耕作景象。“大块头”拥有“大智慧”,全区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有了新奔头。


(资料图片)

格田改造释放土地潜力

“合作社探索大田数字化种植模式,提高管理效率,去年我们种植了2000多亩优质食味水稻,亩产1100多斤。获得江苏好大米金奖的‘铁粉包衣’等特色大米,收益提高了不少!今年还得加力干、往前奔!”东港镇港南村种田大户王正平对今年的农事起步充满信心。

高产丰收的背后,是无锡稻米在种子、种植、管理、包装等农业科技全链条方面的精准发力,而其中的大田作业,则让田间栽培、管理变得更为便捷、通达。在锡山区华东村等传统农业村,最新的大田建设现场,各类自动化机械轮番进场,忙着平整耕地、修建机耕道路,一批高标准农田正在整理和新建中——原来小面积的水稻田,现在正升级为每块30至50亩的大块。

“以前一到播种季,拖拉机机手往往要绕路很久才能下地作业。大型联合收割机无法进驻,平时的水利灌溉也存在设施不足等情况。”当地一位种粮户表示,无锡农田因村庄地理和房屋分布较散等原因,“夹花”地形相对多见,“小补丁”“高地岗”田块“镶嵌”在村庄前后。

“巴掌田”“零星地”的不便之处显而易见。据当地农户介绍,不少农户户均种植3至5亩农田,在耕种时往往需要用自备水泵从附近河道抽水。但遇到枯水期,局部“引水”难免出问题,去年夏季的久旱就造成不少这样的水稻田一定程度的减产。今年随着村庄和田块的深度整合,农户自己不再种植零星小田,承包的种植范围区也将随之扩大。

据悉,类似的大田整理几乎在锡山区每个乡镇都在进行。在人多地少、地块分散、村庄密集大的江南乡村发展高效农业,水稻田由小田变大田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的第一步,也是打通农业效率革命的“先声”: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作物从种植、管理、撒药、收割全链条实现全程溯源和智慧管控。这样的大田视觉上更美观,测量上也更精准。每200米长的田块边缘测量,误差不超过10厘米。

今年,太湖水稻示范园所在的锡山区将新建高标准农田1.18万亩以上,相应的一系列土地归并、整理继续加速推进。原来小田的田埂被统一清理,仅此一项合并即可增加5%的耕种面积。

数字赋能节本减“肥”

无锡锡山区东港镇华东村,高标准农田阡陌纵横,空气里泛着稻苗特有的清香。开阔的田野间,一块块立着的牌子上面写着各类品种的名字:哈勃1S、哈勃1123、嘉锡优610、武香粳968、苏1180、银香38、锡稻二号……45种以上的太湖水稻示范园的试验田里,播种着丰收的希望。

前不久,无锡市2023年第一期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开班,来自全市的种粮大户参加春耕现场课,学习农业政策法律法规和“无人农场”的先进生产技术。“现场解答,水稻规模化育秧、高产栽培、机插机播等很受学员们欢迎。” 锡山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太湖水稻综合服务中心主任孙志明说。高标准农田建设要求的“控肥增效”“控药减害”等措施,从源头消除农业面源污染,更重要的是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今年春耕,智能化管理系统加速迭代,赋能农业绿色生产的各个环节。

将“无人化”作为种植管理的主攻方向,是智慧农业发展到新阶段的需要。太湖水稻示范园在无锡市率先推行高标准农田建设,主要负责江南地区稻麦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新装备等试验示范推广,逐步积累了系统谋划“未来农业”的标准化路径,一张“绿色防控+数字栽培”的粮食生产网做到了全程可追溯、可查询。

代表江苏稻麦种植最前沿技术的“无人农场”1.0版本在这里已具雏形。只见田野间,农技人员用手机或电脑操作智能伸缩喷灌设施,空中各类新式无人植保机来回作业。系统性设施广泛使用,随着自动化灌溉系统的全覆盖,大田节水效率提高35%以上,缓释肥、生物肥等进一步普及,农药、化肥的整体使用量减少了25%~30%,农业面源污染大量减少的同时,稻麦、稻油轮作的间隔管控更为精准,也为蓄养休整土地赢得最佳调控周期。

美丽又智慧的稻田,催生了锡山严家桥丰产方+花海、锡山港南村南古庄“晒秋”基地等不少网红稻田画打卡地,结合周边的民宿群、艺术设计的稻米加工场和农事体验中心,锡山区正在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示范的样板,谱写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光明日报》( 2023年04月20日 03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