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崩盘,硅谷银行雷暴事件始末 | 钛媒体焦点

时间:2023-03-11 22:00:47       来源:钛媒体

三天时间,一家赫赫有名的银行就倒闭了。

当地时间3月10日,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发布声明,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当日宣布关闭美国硅谷银行,并任命FDIC为破产管理人。为保护投保的储户,FDIC创建了存款保险国家银行(DINB),硅谷银行在关闭时,作为接管人的FDIC需立即将硅谷银行所有受保存款转移到DINB。


(资料图片)

3月9日,硅谷银行从开盘价176.55美元暴跌至106美元,并在10日的美股盘前交易中再度暴跌逾60%,随后进入停牌状态。

事件的导火索出现在3月8日,当天硅谷银行大举抛售了210亿美元的债券,造成18亿美元亏损。同时该公司称将通过出售股票的方式筹集23亿美元,以弥补这一笔“债券甩卖”带来的巨额亏损。

此举引发了强烈的市场担忧,银行最害怕的挤兑风潮就此来临。3月9日开始,“硅谷教父”彼得·蒂尔的创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对冲基金Coatue Management、著名创业孵化器Y Combinator 等机构均建议他们投资的公司——硅谷银行的储户们,考虑从该银行尽快按需撤资。

作为硅谷创投圈的“宠儿”,这家银行立刻陷入了更深的流动性危机,继而快速崩盘。硅谷银行是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倒闭的最大银行,也是美国历史上第二大倒闭的银行。

硅谷银行为何“猝死”?其会不会又如当年突然破产的雷曼兄弟公司,酝酿出一场更广泛的危机事件?

谁是硅谷银行?

作为硅谷创投圈的宠儿,硅谷银行1983年成立,后发展成硅谷银行金融集团,资产达2120亿美元。按资产总额排序,该银行是美国第16大商业银行。该银行在美国、欧洲、亚洲等国家与地区设立了分公司与办事处。

从商业模式来看,硅谷银行的目标客群有别于其他商业银行,主要服务于PE/VC、高科技企业,以及这些企业的员工等高净值个人客户。

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独特的市场定位,硅谷银行一直是硅谷科技和生命科学初创公司中最受欢迎的金融机构之一,曾成功帮助过FACEBOOK、twitter等明星企业。根据国信证券估算,SVB对美国高成长企业的贷款市占率约 46%,是高成长企业贷款市场的龙头。

国信证券金融业首席分析师王剑将硅谷银行形容为“创投圈集团”的财务公司——资金以贷款形式投放给PE/VC企业、高科技企业和这些企业的员工,同时也从这些企业和员工处获得存款。

具体来看,硅谷银行的两大主营业务是为PE/VC提供“资本催缴信贷”以及为初创企业提供信用贷款:

资本催缴信贷:本质是一种过桥贷款,通常会给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基金等机构提供短期贷款,让它们在等待投资者的资金到位之前先解决资金问题。这类贷款风险较低,期限较短,所以收益率相对不高。初创企业贷款:当初创企业没有盈利和现金流时,它们经常需要向硅谷银行借款来维持业务运营。这些贷款风险比较大,因为没有抵押物,所以硅谷银行通常会向借款企业要求提供3-5%的认股权证。具备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

2022年财报显示,在该行的贷款构成中,资本催缴信贷余额413亿美元,占比高达56%,初创企业贷款占比为9%。

有业内人士将硅谷银行的业务特点总结为“投贷联动”,即股权投资的收益与信贷业务的风险平衡相互抵消,以实现超额盈利。2021年,硅谷银行的股权资产占总资产的1%,却实现了收益5.6亿美元,占非息收入的20%。

为何突然崩盘?

安然度过千禧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平稳运行已经40年的硅谷银行,为何在短短数天内崩盘呢?

故事的伏笔在三年前埋下。2020年3月,美联储开启无限量QE,把基准利率降到0左右,在流动性泛滥的背景下,美国科技公司大量回购和融资,与高科技相关的VC投资也变得非常热门。美国的PE/VC市场快速扩张。

这种情况下,硅谷银行的核心储户——即科技公司们手头拥有大量现金,该行由此吸引了大量存款。该行存款规模从2019年的617.6亿美元跃升至2021年底的1892亿美元(尤其以活期存款为主)。硅谷银行的规模在此期间也快速增长,其资产总额从2019年末的710亿美元增长到2021年末的2115亿美元,其中2020年同比增长63%,2021年同比增长83%。

与此同时,手握大量现金的硅谷银行为了获取更高额收益,选择进行证券投资,主要买入了投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美国国债。这类资产在2020年和2021年实现了浮盈,但并没有被出售。

但问题是,硅谷银行投入在证券上的存款太多了。截至2022年底,硅谷银行买下了1200亿美元的投资证券,其中包括910亿美元的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组合(MBS)和26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甚至远远超过了740亿美元的贷款总额。

更不利的是,为了获取更高的收益,硅谷银行买入了大量长久期的证券资产,尤其是中长期国债。

2022年3月,美联储启动了力度空前的加息周期,为硅谷银行的扩张故事画上了休止符。随着加息周期的到来,一方面,存款的成本变得更高,难以低成本揽储——该行有息存款成本从2021年的0.13%大幅攀升到2022年的1.13%;另一方面,债券价值会走低,这也就意味着硅谷银行持有的大量证券资产的缩水。

更重要的是,科技初创公司们转而变得需要现金,选择提取存款。年报显示,2022年该行全年存款总额下降了160亿,大约占存款总额的10%,特别是活期无息存款由1260亿骤降至810亿。

这还远远不够,为了填补资金缺口,硅谷银行只能选择卖出此前囤下的巨额证券。

3月8日盘后,该行发布公告称出售了210亿美元的可供出售资产来重塑资产负债表,税后损失达18亿美元(硅谷银行2022年全年归母普通股东净利润仅15亿美元),同时还出售普通股和优先股募资22.5亿美元。此时,硅谷银行还持有久期更长的高达913亿美元的“持有到期”债券,而这部分债券在整个2022年的价值已经缩水了69亿美元,并且还很有可能持续缩水。

花费如此亏损也要变现反映出了巨大的流动性压力,投资者对于硅谷银行的信心随之坍塌,挤兑风潮到来。周五披露的一份监管文件显示,投资者和储户周四一天内试图从硅谷银行提款420亿美元。

总体来看,“期限错配”是硅谷银行失败的核心原因。其持有资产的期限远远大于利负债期限,银行极易面临“流动性风险”,银行可能无法及时偿还负债,导致资不抵债、银行破产。

?“银行最大的风险是挤兑,负债不稳但又利率低位,买一大堆长债很致命。如果没有流动性危机,?资不抵债也不一定倒闭。”招商证券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表示。

又一次“雷曼时刻”?

对于硅谷银行的雷暴,市场反映出了强烈不安。

3月9日,美股基准KBW银行指数暴跌超8%,创下自2020年6月以来的最大单日跌幅。标准普尔500指数下跌 1.85%,而道琼斯工业指数和纳斯达克综合指数下跌均超过500点,跌幅分别为1.66%和2.05%。3月10日,KBW银行指数再跌3.91%,本周累下跌15.74%,创有记录以来最大周跌幅。甚至在亚洲,MSCI亚太金融指数一度下探2.6%,迈向一年来最大跌幅。

有市场声音认为,突然雷暴的硅谷银行可能又如当年突然破产的雷曼兄弟,酝酿出一场更广泛的危机事件。

多家券商机构发声为市场降温。比如,国信证券经济研究所银行团队认为,当前整体情况可能并没有市场担忧的那么紧张:

杠杆方面,金融危机后美国金融部门在强监管下整体杠杆较低,且资本充足率也相对健康,因此发生大面积的债务危机的可能性似乎并不高,上述事件可能无法代表整个美国银行体系。

流动性角度,美国在岸及离岸流动性的收紧也并没有那么显著。在极端假设下,如果后续流动性继续收紧引发更大层面和程度的流动性冲击,美联储可能而且也有充裕的手段提供流动性支持。

对此,钛媒体App也咨询了多位美国私募股权投资者以及国内学者。一部分观点认为,目前来看,硅谷银行的雷暴还无法与雷曼时刻同日而语。

中央财经大学投资学教授李国平向钛媒体App表示:“硅谷银行的雷暴与雷曼公司的倒闭存在着三点区别,规模就不一样(倒闭前雷曼资产规模达到6390亿美元,硅谷银行为2120亿美元),杠杆率不一样(雷曼远高于硅谷银行),影响对象不一样(雷曼影响其它金融机构,硅谷银行影响的是硅谷的实体企业)。”

事实上,硅谷银行的雷暴对于硅谷实体企业的初步影响已经出现。

比如,人力资源初创公司Rippling依靠硅谷银行处理其客户员工的工资支票,该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在周五表示,尽管硅谷银行的系统显示付款已经处理,但实际上没有款项流向Rippling的客户员工。Rippling迅速与其新的银行合作伙伴摩根大通展开合作,并提交了支票以进行隔夜处理,这意味着客户的员工将在几天内收到工资。

一位美国风险投资人向钛媒体App表示,此次事件将会对风险投资基金以及创业公司带来较大影线,但是影响应该能控制在创投圈范围内。

“硅谷银行的资产仍然相对安全,只是账面估值大约贬值了10%,伴随着后续资产拍卖变卖,是可以偿还负债的,只是需要时间。目前市场太恐慌了,伴随着FDIC的接收,我觉得不会有太大的溢出效应。”上述投资人表示。

不过也有投资人认为,硅谷银行的雷暴反映出美联储在大放水后的持续加息正在酝酿危机。

硅谷投资人、TSVC创始合伙人张于庆向钛媒体App表示,“硅谷银行雷暴可能标志着一个漫长而深刻的萧条周期的开始,利率的急剧上升对许多行业的损害还没有显现出来,硅谷银行恰好第一个出现。此刻摆在我们面前的唯一选择是高通胀,或者是经济衰退。创投生态系统需要从此开始经历一次重大修正,重新建立一个更健康的系统。”

(本文首发钛媒体App ,作者 | 蔡鹏程)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