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光的回响】
作者:陈彦瑾(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宗白华散文》责任编辑)
宗白华是中国现代美学的先行者、开拓者,被誉为“融贯中西艺术理论的一代美学大师”。自20世纪80年代《美学散步》《艺境》出版以来,迄今他的文章选本非常多,然而,从散文角度选编并以散文名之的选本《宗白华散文》(列入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现当代名家散文典藏”丛书),恐怕是第一本。
其实,只要读过宗白华文章的人,对于“散文”这一选编角度都能心领神会。正如《宗白华散文》导读作者、北大艺术学院教授陈旭光所说:宗白华的许多高深渊博、学贯中西、富有创见的美学论文,同时又是一篇篇文字优美、情感通脱、体察幽微的散文。就像他在中国新诗史上颇为独特的“流云小诗”一样,他的文章在中国现代散文史上独树一帜。
读宗白华散文,有行云流水、空谷足音、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感。“美学”在宗先生这里,不是外在于他的客观研究对象,更不是一种学院式研究的学问,而是一种生命体验、心灵状态、人格境界与人生态度。当他谈论诗歌、书法、绘画、戏曲、音乐、舞蹈、园林、雕塑、建筑等艺术门类时,甚至当他比较中西艺术之美、评点中西艺术理论时,他的行文和思想表达都不落“学术”之窠臼,而更接近文艺,有一种隽永的诗意。
从写作风格看,宗白华追求一种非体系的、即兴的、性灵的、流动的“散步式写作”,如陈旭光所说,字里行间显现出来的主体形象仿佛是一个“拈花微笑”的哲人形象。他的文章既不归纳说理,也不演绎论证,而常常是旁征博引,如数家珍,从容道来。作者就像一个在艺术广场悠然散步的老人,目光所及,兴之所至,信手拈来中西艺术史上的种种材料,在材料的流动中为读者展现艺术之美。而支撑这种流动和展现的,是作者那高度凝练的艺术见解,是活泼的生命体验,是经过岁月和学养淘洗淬炼后的艺术境界。
《宗白华散文》按时间顺序分三辑选编了五十篇代表作,包括宗先生写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一批文章,如《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论中西画法之渊源与基础》《中西画法所表现的空间意识》《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论〈世说新语〉和晋人的美》《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等。我注意到,有些选本删掉了一些文章的作者附记,本次选编逐一进行了增补。如《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初版本)附记“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十八日写于嘉陵江杨家滩滨”,《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附记“本文写于南京大疏散声中,1949年3月15日写毕”。由附记可见,宗先生很多文章是写于战乱环境,了解这一背景,将有助于理解他为何如此重视“艺术心灵”。我想宗先生是相信艺术心灵、美学态度的,是可以使人从混乱苦痛的现实中超脱出来的,因而具有超越现实、拯救心灵、提振精神之力量。
由于写作年代较早,且很多文章写于战乱年代,这就使得宗先生文章的校勘工作成为必要。选编《宗白华散文》时,我尽可能对照原刊进行了校订,并增补数十条注释以作勘误提示。例如《漫话中国美学》中提到古代一位堆石名家,有的选本作“戈裕长”,据《履园丛话·十二》应为“戈裕良”。又如《中国诗画中所表现的空间意识》提到《范山人画山水歌》的作者,有的选本作“唐诗人沈佺期”,而据《全唐诗》卷二百五十六《顾况·范山人画山水歌》应为顾况。这篇文章发表于《新中华》1949年5月(第12卷第10期),原刊也作顾况,不知为何讹为沈佺期。
今天,宗白华的美学论著已成为打动一代又一代读者的经典。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欣赏和阅读。至少,他提醒我们还有一种生活方式,那就是美的方式、艺术方式。在任何时代、任何境遇下,我们都可以让自己拥有艺术的心灵,以美学的态度去面对生活和世界。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1日 14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