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报记者 李慧 尚杰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北有石河子,南有阿拉尔。坐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是塔里木河起源地、三五九旅红色基因传承地,人口、生产总值均占兵团南疆师市的四成以上。
如何将历久弥新的红色基因、奔腾不息的塔里木河、浩瀚无际的戈壁沙漠,转化为独具特色的“城市IP”?6月27日,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举行首届旅游发展大会,厘清资源家底、找准发展方向,奏响了“旅游兴师”奋进曲。
文化浸润,激活红色旅游
“生在井冈山,长在南泥湾。转战数万里,屯垦在天山。”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墙壁上的20个大字,诠释了第一师阿拉尔市的“前世今生”。这座独具建筑特色的纪念馆被列入国家第三批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名单,源源不断地吸引着游客前来。
在这片红色沃土上,每一粒泥土都饱含红色基因,每一条渠水都流淌着红色血脉。第一师阿拉尔市近年来深入挖掘红色旅游潜能,积极探索红色旅游发展新途径,不断完善和丰富红色旅游体系。
走进九团梨花镇八连,让人眼前一亮:10多栋土坯老平房内,还原再现了酿酒、榨油、制醋以及磨豆腐、晒干菜、打草鞋等10多项老工艺,还有“红色灯塔”、地窝子体验区、军垦大食堂,以及情景剧《爷爷奶奶的军垦岁月》,把游客带回了那段战天斗地的激情岁月。
“‘红八连’是一个有着近60年历史的老连队,这里曾垦出九团第一块农田、种出第一担粮。”九团梨花镇党委副书记、副政委苏炎平介绍,连队借着乡村振兴的东风,发掘整合连队“沉睡”的红色资源,着力打造集教育培训、特色民宿、绿色餐饮、休闲观光于一体的乡村旅游综合体,带动职工群众走旅游路、吃旅游饭、挣旅游钱。
老营地变成了红色地标。十六团新开岭镇老一营旧址是兵团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浙江台州援疆指挥部的支持下,近几年进行了保护修缮、重新布展,恢复开放后,不仅吸引了电影拍摄团队前来取景,还吸引了一拨拨游客前来打卡。
“红色既是阿拉尔的底色,也是它的特色。”第一师阿拉尔市文化体育广电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张士高说,下一步,师市将持续挖掘整合辖区内“沉睡”的红色文化资源,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做出规模、做出特色、做出影响。
“一团一品”,点亮乡村旅游
点沙成金,在十一团花桥镇变成现实。
这个坐落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团场,“靠沙吃沙”,打造出国内距离城区最近的沙漠景区。
从每年5月开始,景区里文旅赛事和活动一项接着一项。沙漠越野场地赛、直线加速漂移赛、摩托车场地赛,沙漠足球、沙漠排球、低空动力伞飞行、沙漠卡丁车等活动在沙海中轮番举行,再加上激情似火的电音节演出,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体验。
2021年,该景区联合三五九旅屯垦纪念馆成功创建5A景区,开南疆兵团先河,也使一师阿拉尔市的文旅产业站上新起点。在5A景区的带动下,十一团花桥镇乡村旅游全面开花,“花香”一连、“田园”七连、“红色军垦”九连、“采摘基地”十连、“乡村休闲游”十三连穿珠成串,加上接连举办的乡村音乐节,为游客带来丰富的旅游体验。
三川汇流,在十六团新开岭镇形成奇观。
发源于喀喇昆仑山的和田河、叶尔羌河,与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在此汇流成塔里木河。河与河的汇聚带来美与美的交融:超过18万亩的河湖浩渺壮观,近3万亩原始生态胡杨密集连片,上百种鸟儿云翔天空,美不胜收。
眼下,这个塔河源景区正在全面升级改造,塔河之眼观光塔、塔河零公里碑、塔河及胡杨展览馆、游客接待中心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如火如荼。
各个团场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举办杏花节、樱花节、梨花节、荷花节、苹果节等活动,打造“一团一品”的特色文化旅游品牌,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今年1至5月,第一师阿拉尔市累计接待游客183.49万人次,同比增长92.8%;累计实现旅游收入9.18亿元,同比增长74.7%。
提质增效,做大全域旅游
“五年前,我看到的是散落的风光风景,还不成气候。这次来看,风光风景变成了景区景点,旅游业蓬勃发展百花齐放,蓄势待发令人振奋。”当天的旅发大会上,浙江浙旅投资公司副总经理江津的一席话引起了共鸣。
随着阿克苏到阿拉尔的铁路贯通,再加上阿拉尔塔里木机场的通航,阿拉尔的立体交通网络正在加速形成,引客入阿更加便捷。
文旅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晚,存在不少短板弱项。第一师阿拉尔市党委书记、政委丁翊强在旅发大会上表示,一师阿拉尔市将以问题为导向,按照“规划、布点、串线、提升、建园”的发展思路和“一团一品(景)、一河两岸、七街八馆、五湖四河、百里画廊”总体要求,高起点谋划、大手笔运筹、全要素提升、全社会参与,推进师市旅游产业提质增效。
在本次旅发大会上,第一师阿拉尔市正式公布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每年将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支持旅游业发展。同时,按照“跳出兵团看兵团”“立足新疆谋发展”的理念引资引智,签约一批农文旅综合体打造、景区建设、景区运营、文旅活动策划执行项目,推动阿拉尔市全域旅游再上新台阶。
《光明日报》(2023年07月03日 10版)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