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快报!大家二三事 疏笔聊寄之——读《杨泓文集》略记

时间:2022-11-05 05:48:15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作者:郑彤(文物出版社编审)

杨泓先生是中国知名考古学家,他在美术考古、古代兵器、魏晋南北朝考古等领域颇有建树。此前,《杨泓文集》在文物出版社出版,全书五卷六册,全面呈现了他在考古学领域的建树。其中有一部《考古文物小品》,读来颇有意趣,里面收录了杨泓回忆考古学家、文物专家的文章,揭示了他们鲜为人知的一面。


【资料图】

书中先是写到了宿白先生。他是中国佛教考古的泰斗,北京大学考古系第一任系主任,也是杨泓的老师。杨泓写道,宿白给学生们上魏晋隋唐考古课,上课时说得很快,学生听讲时必须全神贯注地记笔记,否则下节课一开始,宿先生就把板书都擦掉了。

《杨泓文集·考古文物小品》文物出版社

书中追忆,1953年,杨泓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后来选择考古专业,跟着系里的刘慧达老师学习考古绘图。那时候照相机是新奇玩意儿,不少同学热衷于拍照,不太重视绘图。刘慧达认为,考古工作者只有亲自绘图,才能深刻地认识所研究的对象,拍照通常只能表现其外貌,好的线图则可以揭示其实质。刘慧达告诉杨泓,宿白先生的研究文章都是自己绘图的,因为他有着深厚的绘画功底。宿白曾经跟着画过《开国大典》的画家董希文学油画,挂在宿白家里的油画,就是他自己的作品。为此,杨泓和几个同学特地去拜访宿先生,主要目的就是去欣赏宿先生画的油画。

书中还忆及了夏鼐先生。夏先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担任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属社科院)所长30多年。他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著称。据杨泓追溯,夏鼐对于平辈的学者在治学中出现的问题不太客气,但是对年轻人非常和蔼。面对年轻人在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夏先生从不发脾气,而是耐心地讲解,并且指出具体问题,告诉他们该去查找什么文献,连版本、页码甚至哪页第几行,都写得清清楚楚。如果是外国资料,夏先生便亲自把书找来,径直翻到那一页,再拿给他们看。

1958年杨泓从北大毕业,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除了学术研究,也从事《考古》杂志的编辑工作。夏鼐主张,研究人员最好受过编辑工作的训练,如果不能参与编辑稿件,至少也要帮所里刊物审阅作者来稿。受过编辑训练的研究人员,写出来的文章是不一样的。夏先生本人在审阅稿件时非常认真,经他看过的稿子,都留有他用蝇头小楷写的意见。而且他很少压稿,上万字的文稿,常常是三四天就阅毕退回。

考古所的资料室是一片平房,专门辟出最里面一间作为外文阅览室。夏鼐是伦敦大学埃及考古学博士,他经常钻进外文阅览室,在里面查阅西文资料,把时间都忘记了,于是出现了下面一幕:中午吃饭时间,资料室的工作人员准备去食堂打饭,他朝着阅览室大喊“有人吗”,没人回答,就把门锁上吃饭去了。夏鼐发现自己被锁也不着急,回到里屋继续翻书。等工作人员吃完饭回来,打开门才发现,自己的所长被关在屋里头了。

王世襄先生是收藏家、文物专家,他对中国古典家具的研究迄今无人能超越。杨泓与王世襄是忘年交,两人相识于20世纪50年代末,交往长达半个世纪。20世纪70年代中期,众人都有空闲,于是吃完晚饭,杨泓步行到芳家园15号院,去北屋找王世襄和他夫人袁荃猷聊天,每周至少去两三回。王世襄的厨艺在文物考古界很有名气,他经常批评杨泓不谙家务,是个书呆子,并且耐心教导他,要懂得用最普通的食材,为家人制作可口的菜肴。说到兴起时他就撸胳膊挽袖子,亲自进到小厨房,做两道拿手菜。

杨泓写道,王世襄总是真诚待人,对来京向他求教的年轻人更是来者不拒。有两个台湾来的青年来求教,王世襄让杨泓和孙机给她们讲中国早期家具的考古标本。

除了上述三位大家,《杨泓文集》里还讲述了苏秉琦、阎文儒、安志敏、佟柱臣、徐苹芳等考古学家的故事。这些老专家均已仙逝,但是通过杨泓的文章,他们的音容笑貌再次浮现在读者面前,令人动容,感怀不已。

《光明日报》( 2022年11月05日 08版)

关键词: